地主看儿子闲得无聊,给他随便买了个官做现在配资炒股合法吗,没想到成就一代名臣
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提及 “买官” 这一现象,我们往往会本能地将其与无能之辈联系在一起,认为只有那些胸无点墨、无法凭借自身才能谋取官职的人,才会选择用金钱来打通仕途之路。然而,在古代社会,却有这样一个人,他出身富家,原本是个无所事事的富二代,却通过花钱捐官的方式踏入官场,并且最终一路高升,成为了名震一方的封疆大吏。他究竟凭借着怎样独特的能力,赢得了皇帝的青睐与宠信呢?这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。
在古代,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 “花钱买官” 这种行为是朝廷所坚决禁止的。即便在封建王朝时期,人们也普遍觉得这种交易只能在私下里偷偷进行,是见不得光的勾当。但事实上,在某些特定的朝代,由于种种原因,皇帝为了迅速充实国库,会公然允许百姓通过缴纳钱财来购买官衔,而且所买到的官衔还能得到朝廷的正式认可。不过,需要明确的是,这类买来的官职通常是没有实际权力的,更不可能真的让买官者到某个职位上去履职。
展开剩余87%以清朝为例,当时将买官称作 “捐官”。在那个时代,只要你愿意掏出足够的银子,就有机会成为 “朝廷命官”。官职的高低与捐钱的数额紧密相关,捐的钱越多,所获得的官衔也就越高。就拿职位较低的 “候补县丞” 来说,非京属县丞大概需要花费两千两银子,而京城附近郡县的候补县丞价格则更为昂贵。但这仅仅只是 “候补” 县丞,说白了只是一个空有名头的头衔罢了。若想要真正成为手握实权的县丞,还得继续掏钱,大约需要一千三百两左右。要知道,当时县丞每个月的俸禄仅仅只有四两银子。如此算来,如果单纯依靠俸禄来挣回买官所花费的两千两银子,那得耗费八十多年的时间,这显然是一笔极不划算的 “投资”。至于五品知府和七品知县这类正职官职,其价格更是高得离谱,并且捐官的渠道也少之又少。毕竟这类官职肩负着为皇帝处理实际政务的重任,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,几乎没有机会通过捐官来担任这等要职。
虽然无法直接买到知县这样的实职,但倘若有人铁了心要花大钱,也还是能够获得一个五品的官衔,名为 “员外郎”。只不过,这是一个闲职,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和职责。要想买到 “员外郎” 这个官衔,大概需要花费一万两银子左右。当然,如果在官场中有一定的人脉关系,价格或许可以稍微便宜一些,但最低也得四五千两银子。所谓 “员外郎”,其实就是候补官员的意思。至于何时能够真正补上实职,倘若不再额外花钱打通关系,那恐怕一辈子都只能处于候补状态,难以担任实际职务。也正因如此,老百姓通常会把这类花钱买了员外郎头衔的人称作 “员外”。这便是在许多影视剧中,人们将富家翁称为 “员外” 的由来。
清朝康熙年间,在繁华富庶的江浙一带,有一位姓李的地主。李家世代经商,积累了丰厚的财富,购置了大量的田产,日子过得富足安逸,吃喝不愁。李父一直希望儿子李卫能够好好读书,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李卫这孩子头脑聪明伶俐,为人处世也十分圆滑,然而,他自幼就对读书毫无兴趣,反而热衷于与市井中的三教九流之辈混在一起,整天无所事事。
随着李卫逐渐成年,李父心中越发忧虑。他深知自己虽然家大业大,拥有万贯家财,但在官府面前,依旧不得不低声下气。而且,家族中没有人在官场任职,如果哪天被人无端安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,那么再多的家产也可能瞬间化为乌有。经过深思熟虑,李父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一咬牙,花了一万多两银子,为儿子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衔。就这样,李卫摇身一变,成为了 “朝廷命官”。从那以后,当地但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知县都会通知李卫参与。那么,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,又是如何在仕途上迈出第一步,并逐渐崭露头角的呢?
在当时,许多像李卫这样花钱买了员外郎头衔的富豪,往往就止步于此了。虽然这些员外能够与官府有所接触,但知县并不会真正重用他们。通常只有在知府、巡抚等上级官员下来巡查时,知县才会把这些员外叫去作陪,而最后买单结账的也往往是他们。不过,这种交往也并非毫无益处,至少朝廷一旦有什么新的政策动向,或者即将颁布新的政令,都会提前通知他们,让这些富豪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。然而,李卫与其他员外截然不同。他年纪轻轻,头脑灵活,身边又有一群形形色色的朋友。平日里,知县遇到一些棘手难办的事情,都会交给李卫去处理。而李卫也确实有几分本事,每次都能在不长的时间内,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,让知县十分满意。
久而久之,李卫的名声逐渐在官场中传开,其他官员也开始对他有所耳闻。李卫趁机利用手中的钱财,打通各种关系,成功从一个员外郎晋升为户部郎中,并且担任了实差。虽然他的官职依旧是五品,但好歹有了实际的职务,每个月还能领到十两银子的俸禄。当然,李卫并非冲着这点俸禄去的。毕竟为了买官,他已经花费了上万两银子,就这点俸禄,他得辛苦工作一百年才能赚回来。此时,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,李卫大字不识几个,在户部这样主管财政赋税、整天与数字打交道的部门,他究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?
实际上,清朝的户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,其中赋税征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,而这必然涉及大量的数字运算。虽然李卫不识字,文化水平不高,但他家世代经商,拨算盘、算盈亏这类与数字相关的技能,对他来说可谓是看家本领。反观那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,虽然满腹经纶,但在数字敏感度和账目计算方面,反而不如李卫熟练。不过,李卫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职位晋升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,一件重大的事件即将彻底改变李卫的人生轨迹。
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,京城一片肃穆,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,整个紫禁城仿佛被一层洁白的绒毯所覆盖,银装素裹。突然,一声悲痛的恸哭声从紫禁城的后殿中传出,康熙皇帝驾崩了。随后,沉默寡言的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。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,雍正与其他皇子的做法截然不同。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大肆拉帮结派,扩充自己的势力。正因如此,在他登基之后,身边可用之人寥寥无几。而且,当雍正准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时,他对朝中那些大臣也心存疑虑,不敢轻易信任。于是,雍正开始在朝堂中四处寻觅那些值得自己信任的臣子。那么,通过花钱买官上位的李卫,又是如何进入雍正皇帝的视野,并获得他的赏识的呢?
换作其他皇帝,或许会对 “买官上位” 的李卫不屑一顾,但雍正却有着不同的看法。在雍正看来,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学子,大多出身名门望族,他们在踏入仕途之时,往往会选择拜师投靠某个势力集团,从而在官场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。朝堂之上,权力相互勾结,利益盘根错节。即便这些学子的履历看起来清白无瑕,但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,他们往往也会有所顾忌,不敢放开手脚,真正为皇帝效力。雍正所需要的,是那种毫无背景、履历干净,在朝堂中又不受其他臣子待见的 “愣头青” 式的 “孤臣”。很显然,大字不识几个、不懂附庸风雅,还常常遭到他人排斥的李卫,恰好符合雍正的选人标准,成为了他苦心寻觅的理想人选。
由于康熙末年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有所放纵,导致国库空虚,百官之间相互勾结,腐败现象愈发严重。尤其是南方的盐税问题,更是积重难返。朝廷的盐税收入一年比一年减少。雍正皇帝经过一番深入调查,发现原来是官府与地方盐商相互勾结,通过贩卖私盐的方式,大肆中饱私囊。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利益群体广泛,关系错综复杂,无论朝廷派出去多少巡抚进行整治,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始终无法做到斩草除根。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,雍正皇帝力排众议,直接提拔李卫为四品盐驿道,专门负责调查盐税问题。
李卫为人机灵,对市井中的各种潜规则了如指掌。他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,迅速投入到盐税调查工作中。没过多久,就将南方私盐问题的来龙去脉调查得一清二楚,并及时将详细情况汇报给了雍正皇帝。雍正对李卫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十分满意,第二年便将他升任为二品大员,让他着手调查南方的赋税问题。李卫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,又花费了一年时间,将牵扯其中的官员全部调查清楚,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。
到了第四年,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下,李卫开始了大规模的 “收网” 行动。他将南方私盐问题公之于众,一举抓捕了大量涉案官员。经过这一系列行动,李卫的大名在江南地区迅速传开,成为了令百官敬畏忌惮的人物。仅仅用了五年时间,李卫就从一名普通的户部郎中,一路高歌猛进,跃升为闽浙总督,成为了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李卫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始终保持着对雍正皇帝的绝对忠诚。他在江南地区继续深入查处私盐问题,大力整顿官场风气。同时,他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修筑河堤,有效抵御了水患,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;他严厉打击盗贼,维护了地方的社会治安。在李卫的努力下,江南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,百姓生活安居乐业。他也因此赢得了南方百姓的衷心拥护,被百姓们尊称为 “青天大老爷”。
李卫的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在配资炒股合法吗,当初自己仅仅是想给无所事事的儿子买一个官衔,为家族求个平安保障,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儿子的一番大事业。李卫凭借着自身的 “聪明伶俐”,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中,准确地把握了机遇,看清了局势,最终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重用,成为了一代名臣,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故事,也成为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,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时,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,把握机遇,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。
发布于:陕西省